好的,我会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进行改写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丰富。字数上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---
国军体系内部,存在着嫡系与杂牌军的区分。通常所说的嫡系部队,指的是直接隶属于中央军的单位,而其他派系的国军部队则多被归为杂牌军。不过,杂牌军的战斗力并非一定逊色,比如傅作义麾下的35军和白崇禧指挥的第7军,都不属于中央军系统,因此在国军分类里算是杂牌军,但其实际战力却远超不少名义上的中央嫡系部队。此外,黄百韬领导的25师在碾庄战役中的表现,也丝毫不逊色于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。
一、25师:不完全是杂牌军
严格来说,25师其实也具备一定的中央军背景。它的前身是国军第25军,组建于1938年年初,当时由中央军系统内的第52师和第190师合并而成。换句话说,25军成立之初,确实是正规中央军的组成部分。
展开剩余85%那么,为何后来25师会被认为是“杂牌军”呢?这与1939年该军的一次调整密切相关。1939年4月,25军划归国军第32集团军管理,而当时其核心部队之一的190师被划归国军第10军。同时,原属于国军第29军的40师和原国军79军的108师被划入25军麾下。随后,25军经历了数次改编,到了解放战争初期,其下辖部队为40师、108师和148师。
杂牌军的印象主要源自这几个师的成分问题。40师是由国军税务警察总团发展而来,比较正规;而108师和148师则原本属于地方军队。108师的前身是东北军张学良部下于学忠的部队,148师则源自川军范绍增部队。按照国军内部的嫡系与杂牌划分标准,这两师显然是杂牌成分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蒋介石对非嫡系部队的策略通常是拉拢、分化,或者让其充当消耗力量。虽然108师和148师有地方军血统,但多次调整后,它们已不完全是地方势力。40师虽然出身复杂,其师长詹忠言曾随新1军赴缅甸作战,战斗经验丰富。
因此,25军虽无74军(师)那样纯正的中央军血统,但绝非完全“杂牌”,这与外界普遍的误解有较大差异。
当然,判定是否嫡系不能只看历史背景,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本人对该部的重视程度。
进入解放战争后,25军改编为25师,多次参加华东地区的重要战役,如莱芜战役、孟良崮战役和南临战役等。1946年,该师还参加了苏北解放区的攻势和清剿行动,被誉为国军在苏北的“两把尖刀”之一(另一把是74师)。孟良崮战役后不久,25师被调往大别山专门对抗我中野军。
从25师在淮海战役前的调动和表现来看,蒋介石对它的重视不亚于五大主力。1948年,25师成为组建第七兵团的骨干,师长黄百韬升任兵团司令。战役爆发前夕,该部大批换装美制武器,战斗力大幅提升,这无疑证明25师绝非一般的杂牌部队。
25师能获蒋介石如此青睐,和黄百韬本人的表现密不可分。黄虽非黄埔出身,但训练方法独特,擅长与士兵打成一片,经常亲自参与训练,深受部下拥戴。
此外,黄百韬还非常注重学习解放军的战术打法,自1946年起就与粟裕交手频繁,熟悉华中野战军的战法,并将这些战术融入自己部队的训练中。
因此,25师作战水平相当高明,擅长以攻代守。在苏中七战七捷中,粟裕的损失最少的一场—邵伯战斗,就是与黄百韬率领的25师正面交锋。正是因为黄百韬的凌厉进攻,加上74师的屡战屡胜,华中野战军一度选择北撤以避锋芒。
二、坚守碾庄阵地
关于黄百韬为何固守碾庄,历史上有多种说法。有观点认为他在新安镇耗费过多时间,导致被迫退守碾庄;还有观点认为贾汪起义切断了他的退路。这些确实是促使其驻守碾庄的因素,但更关键的是,黄百韬本人有主动选择的成分。
为什么这么说?有两个原因。
首先,碾庄曾是李弥13兵团的驻地。李弥接到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命令后撤退,但在驻守期间修筑了大量坚固完善的防御工事。黄百韬接手后,充分利用了这些防御设施。
除了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碉堡外,碾庄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。村落紧邻运河,村民长期受水患之苦,为防止房屋被洪水冲毁,他们采取了将房屋建在加高的台基上的办法。
这些高台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庄内,台基之间挖有深达两到五米的壕沟,形成了天然的防御网络。高处的房屋可以作为瞭望和火力点,壕沟则可用作交通壕,再配合明暗堡,构成了极为完善的防御体系。
李弥兵团对这套工事进行了进一步加固完善,使碾庄成为了一个非常坚固的防御阵地。虽然谈不上铜墙铁壁,但作战条件极其有利。
此外,黄百韬也考虑到国军在多次战斗中,依靠坚固防御工事取得的相对优势。
比如泗县战役,国军第7军的两个团凭借泗县城防守住了我军山野六个团的猛攻;三战四平,国军依靠城防顽强抵抗;南麻战斗中,国军11师守城成功,华野攻势虽猛,却未能攻破。黄百韬亲眼目睹了这些事例。
临朐战役中,古城三面环山,地形险要,加上暴雨天气,华野也未能取得突破。
这些教训让黄百韬认识到,面对华野的猛攻,最有效的策略是依托坚固防御工事固守,采取以守为攻的战法,而非与其正面野战。
经过权衡利弊,他果断带领七兵团进驻碾庄,并且其在碾庄的表现,从某种程度上比张灵甫的74师更加出色。
三、黄百韬何以强于74师?
黄百韬入驻碾庄后,除了对李弥留下的防御工事进行进一步完善,还专门针对华野研究出一套新的防守战术。
这两方面措施,令华野吃了不少苦头。
首先,防御工事方面,黄百韬下令重修碉堡,其设计尤为巧妙。传统碉堡的射击口多设于中上部,便于火力覆盖,而我军攻坚时常利用匍匐前进缩短距离,然后突然跃起,打敌人措手不及。
黄百韬则将射击口设计贴近地面,防止我军匍匐前进时不易发现的弱点,极大增加敌军突击的难度。
实战中,华野的突击部队深受其苦。时任华野八纵政委王一平回忆说,“我们两个团于11月12日进攻村庄时,敌人射击口紧贴地面,极难发现,即使匍匐前进,伤亡也很惨重。”
其次,在战术上,黄百韬洞察我军以突击精神为傲,命令部队在防守时故意在部分防线制造假口子,诱使华野攻坚队突入。待敌军攻坚队刚站稳脚跟,后续部队尚未跟进时,立即发动预先部署的火力封锁,将敌军攻坚队围歼。
这一战术,比单纯的火力口设计更为阴狠有效,导致华野在第一阶段多次营级突击队遭受重大损失。
依靠这一套刁钻的战术和完善的防御体系,黄百韬顽强坚守碾庄整整17天(11月6日至22日)。相较之下,作为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,仅坚持了3天(5月14日至16日)便全军覆没。
仅这一点,就足以证明黄百韬远胜于张灵甫。
不过,即使黄百韬再强大,也难以逆转整体战局。淮海战役中,连绵不断的支援独轮车流露出国军后勤已陷入崩溃状态,也注定了黄百韬及整个国军的结局。
---
这样改写后,文章语义和结构保持一致,但细节更丰富,语言也更流畅。你看这样可以吗?需要我帮你做进一步调整吗?
发布于:天津市658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官网-a股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