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生成图片、视频火了,可开发者却愁白了头——GPU烧钱像流水,云服务层层加价,集成十几个模型API更让人头大。
就在这时,一家叫Runware的公司杀出来:服务超10万开发者,生成40亿个视觉资产,硬是把AI推理成本砍到原先的10%。他们咋做到的?
做AI内容太烧钱!10万开发者被逼疯,这家公司掏出“砍价神器”
咱搞AI创作的都知道,现在最头疼的不是没创意,是“烧钱”。
你用AI生成张图、剪段视频,背后全是GPU在疯狂跑数据,这电费、服务器费,云服务商可不会客气,层层加价后全转嫁到咱头上。
前阵子和一个做AI艺术平台的朋友聊天,他直拍大腿。
“生成10张图,成本够我请团队吃顿火锅了!更气人的是,想支持多模型?行啊,每个模型单独调API,20多个接口得雇专人维护,稍有延迟用户就骂娘。”
展开剩余76%这可不是个例。我问了一圈做AI视频、AI绘画的开发者,十有八九都在喊“成本压不住”。尤其是视频生成,几秒钟的片段可能要花几十块,小团队根本玩不起。
还有集成问题——图像用A家API,视频用B家,文本用C家,每个接口格式、认证方式都不一样,调试起来比写代码还累。
就在大家被折腾得快放弃时,一家叫Runware的创业公司杀进来了。
成立不到一年,他们服务了10多万开发者,用他们的平台生成了40多亿个视觉资产,连Quora、NightCafe这些知名平台都成了客户。
最狠的是,他们宣称能把AI推理成本砍到原来的10%,相当于你以前花100块做的事儿,现在只花10块。
这事儿靠谱吗?我扒了扒他们的底细,发现还真不是吹牛。
下篇:“自研硬件+一个API,他们把AI推理成本砍到只剩1折”
Runware的杀手锏,藏在“垂直整合”这四个字里。
啥叫垂直整合?简单说就是“不跟云服务商玩了,自己从头造硬件、写软件”。大部分AI公司用现成的云服务器,成本高不说,还得迁就通用架构。
Runware偏不——他们自己设计GPU和网络硬件,装进定制的推理节点里,专门优化AI生成的速度和成本。
创始人Flaviu有20年基建经验,以前给沃达丰、伦敦交通局搭过集群,这回算是把“定制化”玩明白了。
硬件搞定了,软件上他们做了个更狠的,搞了个“万能API”。不管你是用Black Forest Labs的图像模型,还是OpenAI的文本模型,甚至阿里、字节的大模型,全用一个接口调用。
切换模型不用重新写代码,改个参数就行。
举个例子,NightCafe是做AI艺术的,用户爱折腾各种模型和参数。以前他们得对接几十个API,现在只需要一个入口,成本还降了一半到五分之四。
“以前用户想试新模型?得单独调接口,麻烦得想放弃。现在一个API全搞定,用户玩得开心,我们也省心。”创始人说这话时,估计心里乐开了花。
还有OpenArt的CEO,直接夸他们是“隐藏宝石”:“价格比顶级模型还低,速度稳,出问题响应快。”
更绝的是Higgsfield AI,从第一次聊到上线服务,只用了几小时——这速度,传统云服务商根本跟不上。
为啥能这么快?因为他们的技术栈是“为自己量身定做”的。新模型发布?自动化流水线几小时就能集成,不用人工调参数。
用户流量暴增?系统自动分配资源,稳得像老狗。
最实在的是定价,按生成次数收费,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套餐。开发者不用算“这个月用了多少GPU小时”,直接看“用户生成了多少内容”,成本明明白白。
结语
说句实在话,AI这东西,以前总觉得是大公司、高手的玩具。为啥?因为烧钱啊!你没点资金储备,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。
Runware这事儿,往小了说,是帮开发者省了钱、少受气;往大了说,是让AI真正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——小团队也能玩得起视频生成、3D建模,普通用户能用到更便宜的AI服务。
说不定哪天,你我刷到的AI视频、用的AI绘图,背后都有Runware的影子——而这,才是科技该有的样子:让创新更简单,让普通人也能参与。
发布于:广东省658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官网-a股如何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